一直以来,茶博会不仅被看作是业界交流、品牌展示的平台,还是整个茶市繁荣与否的一面镜子。2009年10月24日~27日,第六届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在北京中国国际贸易中心展览大厅成功举行。权威的论坛交流,丰富的茶类、茶用品展示,精彩的茶艺表演、工艺制作展示……使展会现场川流不息。
    会上,本报《茶周刊》首度亮相本次茶博会,受到了业界及到场嘉宾的赞可。为深入了解本次茶博会的最新动态,追踪福建茶商在展会上的风采,本报特派记者前往茶博会,为读者带来展会的前沿信息。


    关注:涉茶媒体同台亮相 《海都茶周刊》大放异彩
    除了茶企,一些涉茶产业纷纷在本次茶博会上亮相。其中,不仅包含茶具企业、茶叶包装企业,一些茶业媒体也在茶博会上“露脸”。
    同时,记者在现场看到,《中华合作时报 茶周刊》、《茶博览》、《海峡都市报茶周刊》、《中国茶业用品》、《中国茶业市场》、《茶友》等涉茶媒体首次同台亮相,各展风采。
    而《海都茶周刊》作为海峡西岸贯穿茶产业上下游的专业媒体,受到了到场人士的普遍关注。众所周知,福建是中国茶叶的故乡,茶类丰富,其延伸的产业链也一直受到各界的关注。业内人士认为,《海都茶周刊》是第一份全面关注整个福建茶产业的报纸,因此成为会上众人了解福建茶产业动态的重要窗口。展会期间,不到半天时间,记者带来展会现场的上千份《海都茶周刊》被到场嘉宾抢阅一空,众多嘉宾还在现场向记者咨询目前福建茶产业的状况,及《海都茶周刊》未来的发展定位等相关情况。
    据了解,近年来,随着我们茶产业的全面复兴,国内涉茶媒体也随之繁荣,可谓“百花齐放”,各有千秋,对引导产业健康发展、指导消费观念、促进产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


    延伸300亿,茶业多领域开发受关注
    在第六届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上,以“茶叶科技创新,提升中国茶产业”为主题的茶业论坛备受关注。这场论坛活动可谓名家云集,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茶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陈宗懋先生,日本静冈大学教授、三井农林株式会社原副总裁原征彦先生,云南普洱市市长沈培平先生,中国茶叶学会理事长、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所长杨亚军先生,中国茶叶学会副理事长、教育部茶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刘仲华教授等国内外知名专家纷纷出席,就茶叶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进行了精彩交流。
    谈到茶业的科技创新,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秘书长孙蔚表示:“单看茶叶本身可能是300亿的市场,但是在茶叶的背后和延伸领域,是3000亿、30000亿的市场!这个市场的规模和能量是我们以前不曾注意到的,所以,当我们把眼光从茶叶领域扩充到健康、养生、旅游、保健、制药、生物、环保乃至零售等多个不同领域以后,我们突然发现,我们还有很多可以创造的空间。而推动科技进步的动因来自于市场价值。所以,市场的元素我们还要保留……”
    在论坛上,国内外茶科技创新知名专家、学者、企业界代表就科技对茶业的推动作用、创新的重要性、创新促进茶叶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创新带动茶业深加工等领域的问题进行探讨,积极鼓励茶业向科技、创新领域进一步发展。


    多茶类登场 福建茶类受欢迎
    福建安溪铁观音、福建红茶、福建龙岩的彰平水仙、贵州的绿茶、湖南的黑茶、江西的云雾茶等茶类各具特色;台湾四大名茶———台湾包种茶、东方美人茶、台湾高山乌龙茶、台湾乌龙茶登台亮相;世界三大高香茶的安徽祁门红茶、印度大吉岭红茶、斯里兰卡乌伐茶同台竞技……多茶类的参与,让到场的茶客直呼过瘾。多茶类的参与是本次茶博会的一大亮点,折射出中国茶类消费的多样化趋势。
    此次,元泰茶业、福建省武夷山市老记茶业有限公司、福建漳州光照人茶业有限公司、年年香铁观音等福建茶企所展示的福建茶叶受到了茶客、茶商们的普遍好评。
    老记茶业的董事长杨杰女士表示:“在北京市场,福建的茶类很受欢迎,消费者对福建茶类的关注度及回头率很高。”据杨总透露,老记茶业从大红袍入手,产品一经推广,就受到了消费者的普遍欢迎,接下来,企业还将投资进行福建的铁观音、红茶等茶类的研发、推广。
    元泰茶业的董事总经理魏文生将福建红茶带到了本次茶博会,记者看到,由于产品的包装精美、价格实惠,且方便携带、饮用,许多茶客都在该展位流连品茗。魏总表示,未来红茶的市场潜力巨大,这从本次茶博会的现场情况可见一斑。
    福建漳州光照人茶业有限公司也在本次茶博会上积极推广有机铁观音。其总经理雷龙表示:“有机茶的健康养生功能已十分明显,但是,消费者对于有机茶的特点、生产环节、如何辨别等还不大清楚,目前还需要进行有机茶知识的普及。”


    科技兴茶 普洱茶开始良性发展
    经过了一番浮沉,在普洱茶市场泡沫被击破之后,普洱茶逐渐开始触底反弹,健康功能得到进一步开发。本次茶博会上,国内著名的上市医药企业———天士力公司,开始进军茶饮品领域,其开发的“帝泊洱”普洱茶珍继在香港茶博会上举行全球首发以后,重装亮相北京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作为其全线进军国内市场的启动标志。
    云南普洱市市长沈培平先生出席了本次启动仪式,他表示:“普洱茶的养生功能一直都受到大家的肯定,经过前期的跌宕起伏之后,我们开始反思其优势及劣势,政府投入巨资进行普洱茶的基础、功效的研究,未来将重点推广普洱茶的健康功能,将其打造成具备标准化、品牌化、数字化、国际化、规模化等标准的产业。”据沈市长介绍,本次政府与天士力集团一同开发普洱茶的健康养生功能,是适应品牌化需要的重要举措。
    帝泊尔的运营保障总监李俊国表示:“帝泊尔通过提取普洱茶的茶珍,将其做成便于携带、饮用的产品,既满足了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又能满足大家的健康生活需求,普及普洱茶的健康知识。”业内人士表示,通过与云南普洱市政府的通力合作,运用现代高科技制药技术开发的普洱茶珍,是茶叶科技成果转化的最佳案例。


    困惑:每年茶博会近百场
    在走访过程中,记者发现,参加展会的大部分企业每年都有多次的参展经历。据一业内人士透露:“为了进一步推广品牌,每年参加的茶博会不下10场,每场茶博会所投入的人力物力不少于10000元。”他表示,并不是所有的茶博会都有效果,部分茶博会虽然挂着茶博会的名头,但是实际上很多与茶无关的企业也会参加进来,展会的人气不旺,企业“烧了钱”却没效果。
    中国茶业元老、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宋少祥名誉副会长指出:“国内茶展每年就有六七十个以上,且出现京九线上三个茶展同日举办,两个茶展面对面竞争,同时开幕争抢风头的有趣现象,让参展商无所适从,更苦了分身无术的嘉宾。”他认为,中国茶展呈现出数量多、规模小,产区多、销区少,粗放经营多、精细运营少,恶性竞争多、协同合作少的态势,并认为茶博会已经到了整合调整的时候。


   
分析
    展商:要弄清参展的目的是什么

    厦门天福原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总经理高居彪表示:“参加茶博会对于企业而言具有多重意义,例如进行业界的交流、促进产品的销售等,因此一年都会参加4~5场茶博会。”
    福建省惠安县东本石业喷砂厂市场部经理张少君表示:“随着企业宣传途径的增多,茶博会不再是宣传企业品牌的唯一形式。对于参展商而言,是否参加茶博会,参加什么样的茶博会,关键要看企业的自身需要。”
    通过记者走访发现,参加茶博会的“老行家”,在多年的摸索、筛选过程中,每年参加哪些茶博会在年初就已经列好计划。而对于还在探索中的企业,由于一年中,不少茶博会都密集分布在下半年,因此,对于茶博会的选择感到棘手。据了解,大部分商家在选择茶博会时除了考虑茶博会的专业度外,还会将企业品牌推广的需要、参展资金投入与产出比、企业在当地的扩张需要、是否能促进销售等因素纳入考虑范围。而北京、上海、广州、福建这四个地区每年举办的大型茶博会受欢迎度最高。


    专家:不可忽视茶博会的后续影响
    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名优茶专家评审会委员沈添土表示:“作为企业,参加茶博会还需关注展会的后续影响力。在历届的茶博会中发现,通过展会了解企业信息,在展会结束后一段时间达成订单的情况不在少数。”
    从上世纪90年代通过走街串巷进行产品及企业品牌的推广,到如今通过茶博会、网络等多种渠道进行推广,企业在推广之路上更省时省力了,而茶博会已不再是企业宣传自己的唯一形式。
    从事茶行业十余年、多次担任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评审的沈添土认为,企业要选好茶博会、发挥参展效果,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根据企业的实力及开辟区域市场的需求进行选择;第二,茶博会是企业展示形象的重要平台,不能仅把卖了多少产品作为评价茶博会优劣的唯一标准;第三,企业参展要有卖点,如在展会前宣传册的制作、展位的布置等,这些都会影响参展效果;第四,要合理安排参展时间,有些茶博会时间比较密集,这时候要结合自己情况合理进行取舍。

 

 

 

本人摘取——中国茶城网消息